《春秋》是鲁国的国史,所以我们的纪年都是以鲁国国君的交替承继而展开。《春秋》的渊源很难用几句话说明白,以至于现在争论都很大。辛亏我们不是搞学术研究的,所以我们只要明白一个大概,就足以满足我们本书的知识储备,因此就简单的再唠叨几句。
我们知道《史记》是西汉司马迁所著,距离“春秋时期”已有几百年时间,关于《史记》所依据的“春秋时期”的材料是否完整,现在已经不可确定。但是根据《史记》十二年表中提到:孔子先后与七十多个诸侯国的国君进行过交流,并亲自到了周王室的国家图书馆,了大量的各国的政治、人文、军事等情况的图书后,回到了鲁国,在鲁国的国史“春秋”的基础上进行编纂,形成现在的《春秋》一书。
根据目前的《春秋》经书记载:春秋开始于鲁隐公(公元前722)元年,一直记载到鲁哀公十四年抓到一只麒麟为止(公元前481年),前后共241年的时间。但是《左氏春秋》却延续记载到鲁哀公十六年,孔丘死为止。甚至《左传》还继续延伸记载到了鲁哀公二十七年(公元前468年),当然,这些都是孔子死后的事情了,因此,对后面这一段记载,学术界还是有所争论。不过无论怎样,这部《春秋》已经把东周初期,这段几百年历史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写了进去了,形成了现在的《春秋》历史面貌。
《春秋》这本书,主要是讲当时各国国君及上代国君的事情,有些内容是十分敏感的,记录者不能直白的写出来的,因此记录的较简明和隐晦,这也就是所谓的“春秋笔法”:不要光看书上写了什么,也要看书上没写什么?之说。
基于上述原因,《春秋》经书更多是的采取的“口传心授”的方式,如果单纯看《春秋》的文字记载,简直就象看天书一样,你若没有一定的“古文”功力,简直无法与历史进行良好的衔接。所以,孔子死后,各种注释和流派都出现了,辛亏鲁国的左丘明(公元前502—422年),这位大侠出现了,他害怕各种的不正确的理解和学说,于是就对孔子当时的正宗的说法,进行了记录和书写。因此就出现了《春秋左氏传》、《春秋内传》、《左氏春秋》等名字的新春秋历史史料书籍。我们现在能完整的看到的“东周春秋”史料,主要的就是以《春秋》经书为主,春秋三传为辅记载。待赵、魏、韩三家分晋后,历史进入到“战国时期”,于是各种文史资料就逐渐的丰富起来了。
好了,还是回到我们本书的正题上——
鲁隐公,名字叫做:息姑。是鲁国第十四代国君,孔子所编撰的《春秋》就是起始于“鲁隐公代位摄政”的元年,即公元前722年,所以本书第一个章节就是:隐公时代。
鲁隐公的身份,多少有些尴尬。
他不是嫡生子,而是庶出的儿子,用现在的话说:就是他爸爸鲁惠公和小老婆生的儿子,你也许认为:管他大老婆还是小老婆,反正都是上一代君王的孩子,血统没有问题,还忌讳些什么。
其实,这在古代真的是个很大的问题。身份不正,地位就不牢固,我们后面按照顺序会在结束这个时代的时候,再就“嫡出”和“庶出”的问题慢慢的了解一下。为了不破坏故事的完整性,严格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,我们还是先从郑国的故事开始说起——
郑伯克段于鄢
鲁隐公元年,公元前722年,春秋第一年
一上来就说郑国,似乎有些唐突,可这就是历史发展的顺序。另外,这段故事也确实很精彩,是以前我们学生时代必学的古文篇章之一。读春秋的首篇,就是这个著名的历史故事“郑伯克段于鄢”,我们常用的成语“其乐融融、多行不义必自毙、不到黄泉不见面”等,也均是出自于这段历史中。
同时,这段故事也为我们解释了最终导致郑、宋反目后,郑国如何走上中原争霸路程的根源。
(1)郑国的来路很辉煌
郑国,是进入春秋时期的第一个小霸国家。
也是后来在晋国和楚国的中原争霸赛时,轮番争夺拉锯的战斗中总也打不死的小强国家。
其实进入春秋时期时,郑国的建国历史很短,也是一个很年轻的国家,他比秦国在周王室东迁后被封为诸侯的建国时间,仅仅早了三十五年。也就是说,秦国是东周才开始分封为诸侯国的,而郑国是在东周开始前三十五年被分封为诸侯国的。
为何这两个国家同样年轻,郑国却参与了中原争霸赛,而秦国却默默无闻?
这主要还是因为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