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力有时尽,天力无穷时。
今日闲来无趣,回头重新翻看《春秋》。《春秋》开篇第一章,便是“郑伯克段于鄢”。正所谓,温故而知新,今日又来重新读起这篇文章,有发现些许新的东西。
文章从表面上来看,是在讲述郑武公亲兄弟,孝父母的事情,但实际上是在说郑武公的不是。郑武公的弟弟共叔段最初出现问题的时候,郑武公表示共叔段是他的弟弟,应当放松管理。然后等共叔段犯错误之后,郑武公的谋士想他提醒,却被郑武公放纵下来。
最后共叔段的野心越来越大,直至起兵谋反,被郑武公击败而放逐。同时,她的母亲因为偏爱郑武公的弟弟,试图一同谋反而被郑武公安置在城颖。一段时间之后,郑武公因为孝敬母亲,听从了颍考叔的建议,在“黄泉”见面,凸显了郑武公的孝顺。
文章前半篇说郑武公的不是,后篇说郑武公的孝顺。但碍于偏见,还是感觉郑武公有些伪君子。因为他的弟弟共叔段本来不用死去,却因为郑武公的放纵而死去。如果郑武公早早把共叔段在“出事”之前,把苗头遏制住,不就不会有后来的战争了吗?
这分明是郑武公想要对付共叔段而使出来的手段罢了。
郑武公孝顺归孝顺,但绝对谈不上什么好人。
这是我之前的意见。今日看完之后,木然感觉我之前的见解,实在是误差甚大,言说背道而驰也不为过。
这片文章开篇便说,郑武公的母亲姜氏因为难产而不喜欢郑武公。在这里,要先明白一点,古代生育的死亡率极高,郑武公难产,差点带走了姜氏,姜氏如何能喜欢上郑武公?因此,说姜氏偏爱共叔段,是有失公允的。
后来共叔段领取封地,扩大封地,直到反叛,都与这件事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。
首先,共叔段作为家中被宠爱的一方,自然会生出来超越常人的优越感。这是他的家族带给的东西,他不会想到拒绝,也没有办法拒绝。因此,当家族的传承被传给郑武公的时候,共叔段不满,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。
等郑武公把封地给了共叔段之后,共叔段在姜氏的保护下,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,一步一步扩大自己的野心。注意,是暗中发展。郑武公哪怕知道共叔段有“不臣之心”,碍于共叔段没有表现出来,郑武公便无法解决这一根本问题。总不成,说:“我怀疑你暗中蓄意谋反。”然后把共叔段打压了吧。
其次由于姜氏的照应,和多方面的因素,共叔段与其说是想“欲情故纵”,不如说是只能“欲情故纵”。之后等郑武公兵胜,姜氏被关押于城颖,郑武公说:“想要在见面,除非到黄泉。”郑武公想必是被压的太久了。
文章的后半篇讲述郑武公的孝顺,同样和之前说的,共叔段被偏爱,有一定的联系。
试想,在家族中,身为长子,却屡屡遭受排斥,这样的生活环境,郑武公最先学到的是什么呢?依我看,恐怕是自保的手段。
请考虑一个问题,面对一个成天对你不是打就是骂的亲人,你真的能做到没有一点意见吗?肯定不能。郑武公也是普通人,自然也避免不了这样的情感。所以,郑武公不喜欢姜氏,也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等郑武公上位之后,本应该一展宏图,畅快心声,但这时候还有一个不讨喜的姜氏压着。姜氏给共叔段要地方,郑武公就得给共叔段封地。这叫郑武公如何开心?
这时候就有人要问了,郑武公为什么非要给呢?不给不行吗?
自然不行。
古代以孝治天下,郑武公如果不给,那不就是不听母亲的命令了吗?母亲说句话都都不听,那郑武公不是不孝吗?一个不孝的人治理国家,又岂能治理好国家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