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全生活文学>仙侠小说>平凡的明穿日子 > 第九百九十一章 王大人
    如果连田地都种不起,要么只有天天打秋风,或是给长房当长年,当帮工了。

    童家很封闭,自成一体,一向与萧家村其他人家来往不多。其他姓童的靠着祖传下的田地过日子,一旦遇到了天灾**,或意想不到的三长两短,有的是‘中人’替长房出主意,土地或当或卖,还说是看在同宗同祖的情分上呢。

    短短几十年,竟一家一家的败下去了,当初分出去的田地重新归于长房的名下,以至于这些人家走投无路,纷纷成为童大老爷的家奴,长工短工,抬轿子的轿夫,看家护院吹喇叭帮闲等等。

    徐灏走呀走呀,心说将来自己的子孙会不会成为另一派子孙的家奴呢?借鉴童家的历史,大有可能,除非那时全面进入了现代世界。

    如今童家长房基本统一了童家院,没有敢往外伸手,起码萧家村附近不敢,因那会碰触到徐家的逆鳞,徐灏是决不允许的。而童家院子里,惟独有一户人家不甘心沦为佃户,非要雄心勃勃的和童家顶一顶,靠自己的一身力气和一手农艺,把家业振兴起来。

    这人家姓王,名叫王四六,祖上曾和童家联姻过,可见当年门当户对。后来家道中落,大明立国那几年打土豪分田地,院里的大多数人家不愿成为老朱家的佃户,死活要守着祖产过日子,依附于长房的势力下少交税,王家则是从官府领到田地的自耕农之一。

    王四六年轻时外号叫做王大人,天生的个子大力气大,个头大概接近两米,体重二百斤,手大脚大说话的声音也大,办起事来也大手大脚,所以萧家村的人都管他叫王大人。

    常言道身高力不亏,村里人杀猪都喜欢喊他,一个人就能把猪按住,把含在嘴里的杀猪刀抽出来,一刀插进去,猪就不哼不叫了。

    因家里没有牛,农忙时候又常常借不到牛,就见在王家的田地里,在后面扶着犁的是他年幼的儿子,王大人在前头拉犁,不亚于一头强壮的公牛。

    由于消耗的力量大,吃的粮食自然也要比常人多,据说能吃得下一升米,二斤的饭。

    很多人都认为王大人是个笨手笨脚的大老粗,缺心眼好糊弄,实则人家的智商和身高成正比,精于打小算盘,特别是种起自家的庄稼,真叫一个细心。

    王四六是独子,父母死得早,没有堂兄弟,又因为嫁妹妹,妻子常年卧病在床,靠着二十亩薄田过活,属于明朝那种苦吃苦挣勉强能过日子的广大中等农户。虽然比不得一年收支相抵,还有些盈余的上等户,可也不是那种入不熬出,窟窿越挖越大的下等贫户。

    一般来说,古代的中等农户属于缴纳赋税的中坚力量,可也是最危险的人群,碰到灾年,或家里有连续丧病喜庆的红白喜事,朝廷突然加征苛捐杂税等,中等农户是最没有抵抗力的,要不然也没有明朝著名的流民了。

    虽说王四六住在萧家村,可也免不了遇到各种不走运的事,加上妻子的药钱,一直处于吃不饱也饿不死的状态。那几年灾荒,尽管他勒紧了腰带,从吃干饭改吃稀饭,吃两顿饭改吃一顿,还是难免没钱买药了。

    迫不得已,只好向童大老爷借了债,不是“驴打滚”也不是“敲敲利”,可至今还是王四六感到最心疼的事,就是后来把一块地当了给童家,没有“当死”,却也没有办法赎回来。

    最令王四六引以为傲的是,当年和他差不多光景的几户自耕农,因各种各样的原因,或在童家的诱骗和逼迫下,都变成了童大老爷的佃客,童家院唯有他王大人幸存了下来。

    这是一段多么令人心酸的奋斗经历,真是一个钱恨不得掰八瓣用,一颗米恨不得当成八颗米来吃。

    近十年,徐灏的恩泽惠及村里,也多少惠及到了王家,加上王四六的精打细算,勤劳刻苦,现在家里有五亩棉花田,五亩水田和七八亩旱田,一亩菜园子,一小片果园子。

    日子好了他还不满足,又向童大老爷租了几亩田来种,这样一年下来,收入能多一些,可惜家里只有他一个真正的劳动力。

    妻子因女医门的成立,得到了精心诊治,病情好了一大半,不能下地干活,可以在家做饭洗衣服,操持家计,照顾儿女。